跳到主要内容

8 篇博文 含有标签「weekly」

查看所有标签

· 阅读需 7 分钟
周洲

Hi,这里是 Wan

正在专注产品的 Wan。

你会如何定义 Wan?怎么使用它? 以下是我们目前的一些答案。

Wan 是个人专属数字痕迹聚合工具,帮你低门槛、自动化聚合有价值的内容。我们希望提供一个通路,一个媒介,让你能够更好地面对这个时代的信息洪流,做好输入输出,降低门槛。从行为的角度解构信息和内容,就像江川入海。The Final Sea 也是 Wan 的 slogan。

Wan 特性

输入&输出&门槛

  • 自动化:无需 工程基础,即可自动化聚合支持平台所需数字痕迹。
  • 模块化:无需 复杂操作,即可灵活、轻松组织个人专属数字痕迹。
  • 数据化:无需 第三方 ,即可高效精确索引,快速获取数字痕迹。

索引

  • 多维度搜索:轻松找到古早链接、收藏等内容。
  • 联想式标签:快速找到模糊记忆的类神经网络体系。
  • 生成式摘要:产品迭代规划中🚧

  • 确定性:稳定、持久的服务。
  • 无序性:不做整理,内在关联。
  • 互异性:降低同质内容权重影响。

致新用户的一封信

你的大脑从苏醒的那一刻便开始渴求信息,大量新鲜的信息比饮用水更早地进入身体

生活中,是否一天之中的碎片时间,不断地在社交媒体之间切换,阅读、收藏、记录

工作上,是否完全依赖网络,检索大量网站,并将之转换成代码、笔记、文章等产出

像一台不断运行的收集器和过滤器,持续地消费、生产信息,并且分散在各个服务中

你是否习惯记录读过、看过、听过、玩过的书/影/音/游

你是否经常订阅文章,保存网页,书签管理,稍后阅读

你是否高频阅读、点赞、收藏、关注、评论、转发讯息

你是否关注信息质量、内容价值、获取效率、系统共识

人的大脑,更擅长抽象、分析和联想,却不适合采集、整理和索引

你是否常常想起一些关键词或模糊的上下文,总是很难快速获取到

你需要一个能将它们聚合到一起的工具,既方便回溯也能提纯分享

你是否困扰于信息洪流中的焦虑、茧房、同质化与多巴胺

没有思维的人类会退化成脆弱的芦苇,溺毙在信息洪流里

让我们一起远离混沌荒漠,重拾思维高原,探索发现自己

Wan 不做什么

我们没有太大的野心,更好的阅读体验,更好的编辑体验,更好的整理体验,都有做得很好的产品。我们只是专注于眼前,做好这一亩三分地的事情。至少现在是这样。现在,今天,当下。它只是一个索引集。不是稍后读,不是知识库,不是 All-In-One,不只是 RSS 订阅,不只是同步 timeline,不只是收藏记录。它只是一个索引集。

如果有下面的预期,可以选择这些推荐产品。

  • 不做 阅读 体验 ,推荐 MarginNote
  • 不做 编辑 体验 ,推荐 Typora
  • 不做 整理 体验 ,推荐 XMind
  • 不做 知识 管理 ,推荐 Obsidian
  • 不做 数字 花园 ,推荐 语雀
  • 不做 All-in-one,推荐 Notion

*本文主要是 Wan 101 的内容,更多详细可以在 help.thewan.cc 查看。

在这期间,我们完成了如下事宜:

✅ 专注于产品:这段时间主要专注于产品,一些细节、场景的讨论,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重构。产品驱动是我们的核心,更是安身立命之本。马克·安德森也说过:”当你不确定该做什么事,就花时间去完善你的产品。“

✅ 确立里程碑:讨论并确定了几个大的里程碑,包括预计的功能实现和时间节点。整体看上去还是非常清晰且明确的,心中有数的同时更满怀期待。

✅ 可持续运营:持续在即刻、小红书、Twitter 上进行运营,目前仍处于积累内容的阶段,还没有正式推动。不过,持续在增长。观察官网及 waitlist 的数据情况,简单复盘了下社交媒体的情况和漏斗转化。开始有算法及连接带来的流量了,这正是可持续运营的价值。

✅ 其他:接下来短期内主要精力还会是产品,继续推动产品迭代及优化,并陆续开放内测资格;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特性已经在规划中,相信会是增量的价值和体验;时间过得不慢,也愈发进入状态,找准节奏,更有耐心~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 阅读需 3 分钟
周洲

Hi,这里是 Wan

在路上的 Wan。

在这期间,我们完成了如下事宜:

阶段复盘总结:这段时间陆续进行了阶段性的复盘与总结,对前一个阶段进行思考,小节点收尾。整体来看还是不错的,可以在过往的周报中看到 #Wan Weekly。有问题,也有进展,有代价,也学到东西。一边学,一边做,一起努力,一起冲。同时,也在做新的计划与规划,新阶段,一起加油,为了更好的自己。

101 体系上线:在周报中多次提到的文档平台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了hh,有点样子了,效果和体验都蛮不错,可以通过在官网中点击“Help/帮助”或者直接访问 help.thewan.cc 查看,不过目前还是有点粗糙,不少内容上还有缺失,会逐渐完善,后面会进行比较正式的官宣。

pexels-cottonbro-studio-9910833

产品迭代推进:这段时间的重头戏,根据目前收到的一点点反馈和数据,虽然不足以充分论证,但在尽可能排除亲朋好友、友好支持等因素的情况下,还是超预期的正向的,尤其是在 waitlist 逐渐增多的情况下,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信心来推动产品的迭代和一定程度上的重构,要做的事情很多,重要的还是保证核心功能及体验。

纵向做深做精:上一阶段,产品尤其是在一些思考、定位等方面上有长足的进展,有相对清晰的路径,指导接下来的发展。最近对“输入”方面也有了更深思考,对于用户的需求和场景有颗粒度更小的看见,并基于此深挖价值,也是独特的东西吧。

其他:过年期间,时间相对碎片化,具体的产出不多,同时有限的时间都在对上一阶段工作进行收尾并思考下一阶段的工作;社交媒体:Twitter、微信公众号、即刻、小红书都已上线,欢迎搜索「Wan」或「TheWan」关注我们获取最新动态,我们也迫不及待听到你的声音~!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 阅读需 5 分钟
周洲

Hi,这里是 Wan

恭喜发财,平安喜乐,新年快乐~!

在这期间,我们完成了如下事宜:

数字花园:近期数字花园的概念重新被发现和重视,也有了新的定义:数字花园是通过借助网络数字工具,对想法、笔记和思考等一切你感兴趣的信息或进行收集、整理和创作,文字之间用标签或链接创建连接,形成一座独具个人浓厚色彩的信息与知识型花园。

“花园是一张类似拓扑结构的网。网作为空间,它是集成的、迭代的,是一个安置万物并重新整合为一体的网络。” —— Mike Caulfield

标签的新思考:对于标签系统之前是比较模糊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了清晰的路径。Wan 的标签是联想式的,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树状结构,而是网状的联系,与双向链接不同,它更像人脑的神经网络,需要持续探索。同时,在打标签/数据标注这件事情上,我们在做不少努力。

启用社交媒体:一直以来 Wan 都在以一种类似 Build in Public 的形式推进,本周我们启用了社交媒体,目前主要是 Twitter、即刻和小红书,虽然刻意的只是发布,没有其他的推广行为,仍有一种患得患失的感觉hh不过目前看到的反馈还不错,转化超出预期。这让我们有一种推感,对于产品的体验和品质要对得起用户。我们已经开放了内测的限量申请哦🙊

screenshot-20230121-163820.png

文档平台及内容:这个计划和相关的内容撰写,蛮早前就在 to do 中了,但没有 ddl 的生产力以及其他的工作干扰,一直比较摆烂hh不过,终于经过连续数日的爆肝,搞的差不多了。近期就会在官网上线,大家届时可以更多地了解 Wan。在这个期间,我们对不少同阶段的项目、产品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借鉴参考,多少有点“天下文章一大抄”hh,怪不好意思的,不过这帮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salute。还在持续完善,更新中~

做无法规模化的事情:这是 Paul Graham 的观点,一个反直觉的观点。论述的内容很多,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看原文:http://paulgraham.com/ds.html

其他:我们约在了杭州的家里,一起工作,吃饭,讨论;脑科学、认知科学是我们的良师,最近正在展开相关的学习;OpenAI 开放 ChatGPT API 是一个好消息,已经在计划应用到产品中了, 敬请期待hh~;在第一篇周报中提到的12 月初加入的一位同学,由于个人生活工作及状态的问题在前些天离职了,一时间多了不少压力和工作量,还是要反脆弱呀,成为九头蛇;对 GitHub Projects 进行了新的配置和调试,现在整体舒舒服服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 阅读需 6 分钟
周洲

Hi,这里是 Wan

在这期间,我们完成了如下事宜:

推进Onboarding:系统但简单地做了下新用户的 Onboarding,本想着致敬一下童年的记忆,但由于 milestone 的规划,在这个版本没有实现。MVP 的版本还是比较粗糙的,保证核心逻辑就要用起来,再持续迭代优化。

产品持续优化迭代:对官网和产品的一些逻辑和细节做了优化,会在 Beta 同步发布,太粗糙心里还是有些难以接受hh产品侧已经在着手比较大的版本迭代了,相信届时会带着我们全新的思考和更多有价值的特性跳上舞台,更好,更强,更美。但不要过度思考,尊重、重视常识

索引的清晰与明确:进一步认识到索引的重要性,做好做深索引可能是“画龙点睛”,“活了”的一步。索引的作用相当于图书的目录,可以根据目录中的页码快速找到所需的内容。核心的目的是高效精确,快速获取。同时,也像人脑认识事物,靠神经突触的勾连与联想理解、记忆、回忆。尤其是面对模糊记忆或者只记得上下文的时刻,显得无比重要。关于索引,目前的版本虽然已经承载了一些解决方案,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后续要持续迭代优化,做好做深。

pexels-nothing-ahead-4494642.jpg

Wan 的新定义探索:一直以来如何定义 Wan 是一个难题,我们当然不是知识库,更不是笔记软件,与稍后读产品有20%的相像,有点 RSS 订阅的意思,但不止于此,就叫工具软件的话,又过于大了。我们发现,现有的名词无法很好地概括与描述,干脆创造一个词

某天夜里,我们像往常一样讨论着。离睡之前,彼此启发到了一个概念“集”。与其说是库,不如说是集。谈到库,最先想到的是知识库,像 Notion、语雀这类的产品,就像现实中的物理实在——仓库一样,它是一个空间,可以装修,布局,整理,甚至是装饰。它首先要是一个空间,其次要能够“整理”。我们偏执地认为,得整理才知识库。Wan 不打算做整理,一方面认为需要 AI,人脑不擅长整理,且成本较大,成效略低。另一个方面或许有其他的解决方案能够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的目的和效果。

而什么是集呢?简单来说,就是数学概念的集合,Set——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集合有三大特性,分别是无序性、确定性、互异性。正是 Wan 具备的特性以及要去探索的方向。如互异性,如何助力用户不被同质化内容所困扰(在上篇周报中有提到),是在持续思考的问题。

set.png

思维工具:“Tools for though”是影响了很多工具软件领域创造者的概念,由 Howard Rheingold 提出,核心表达的是工具的普及将改变人们思考、学习和沟通的方式。由此出发,去思考工具及背后的价值。Notin 可能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最近正在学习,研究中~

其他:又讨论了关于 Web 3 和上链等的价值,于 Wan 而言仍感觉一般,至少目前价值不大,但是会持续关注;聊了聊后续运营的方向,不排除搞搞播客,目前主要的问题还是成本相对太高了;对了,我们趁搬瓦工优惠,一跺脚入了两台服务器,该省省该花花。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 阅读需 8 分钟
周洲

Hi,这里是 Wan

The one 的 One,也是亿万的万。

在这期间,我们完成了如下事宜:

月度同步总结讨论:1月2日的上午,我们聊了很多。一个月的时间过得飞快,也有很多产出。大家都很拼,真的辛苦了。本来是要比较轻松自在的模式,谁知一旦工作起来就停不下来。不过这样是不好的,后续还是要去调整调节。现阶段,更重要的是做正确的决策,尽可能地做正确的决策。

这次总结,进一步强调了一个重点:我们真正在意的是从零开始完整经历产品、研发、运营、上线、内测、PMF、商业化等的全周期全流程,当然这个产品也是我们想要去做的产品,但即使最终被证明是伪需求、无法自负盈亏等在世俗意义上失败了,我们也收获了第一优先级想要的东西,更重要是我们在一起。(不要担心,我们有较为充分的低谷期、潜伏期的预期,即使短期内没那么理想,没有足够多的用户和收入支持继续投入,只要对用户有价值,就会保证核心逻辑持续运行。如果确实没有价值,那也便没有存在的必要。)

输出的新结论:这里主要关于“导出”,是否支持用户导出。我们都知道大部分产品只允许“导入”,即将外部数据导入自身(有些仅限订阅权限),较少数的产品支持或简单或强大的导出功能。这其实是一个艰难的决策。我们内部也有过多次讨论,持续在思考。得出最终结论的原因有很多,有机会和大家细聊hh

先说一个核心支点:用户价值优先。这其实也是一直在意和纠结的点,只是之前被偏商业逻辑的考量遮蔽了。用户价值优先——我们不想也不应该出于商业逻辑的决策来限制用户创造价值,尤其是自身不具备的价值。所以,新结论是从更好的“输出”出发,导出当然是要支持的,而且还要以更好更强的方式支持。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 Idea,会逐步在后续的迭代中实现,敬请期待~(一个小小的挖坑和画饼

WechatIMG3282.jpeg

内测的新策略:之前还会担心人数太少测不出效果,觉得还是需要一定数量的用户来参与到内测的环节。现在完全与之相反,是要去思考及落实“如何用少数用户测出效果,得出结论”。这样转换一下,从向外求的被动由人,变成了向内求的主动克己。也是更加务实的,不虚荣的,不自嗨的方式。

其中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各类服务的白嫖免费额度hh我们需要控制在这个额度内进行 PMF 的验证,这虽然在客观层面进行了主观限制,但也让我们有了一个更好的 Benchmark,同时更强的生命力代表着更充分的自由。当然,人是活的,策略更不是死的,我们也会根据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去重的新思考:由于 Twitter 前段时间 API 的 bug,进一步引发对“去重”的思考与讨论。我们讨论了多个环节减少 API Bug 导致问题的处理,同时更进一步地思考要如何助力用户不被同质化内容所困扰,比如前段时间风靡的 AIGC、ChatGPT,太多的人在讨论、分享、创造内容。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同质化信息,我们在社交媒体及信息平台浏览并产生行为。

如何判断,如何筛选,如何索引···目前有一些解决方案,也是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WechatIMG2770.jpeg

迭代的新判断:很多时候难免会有追求完美的倾向,判断是一门艺术。在不知是缪斯女神降临还是自我 ego 作祟的情况下(其实绝大多数时刻都是不清楚不明确不知道),最简单的策略便是“小步快跑”,克制,克制,克制,上线,上线,上线

尽可能快地面向用户,给到真正的使用者手中,观察他们挥舞起来的情况,而不是自己的儿童玩具。其实我们一直有在面临这样的拷问,避免灵光乍现,不要福至心灵,不信缪斯眷顾(当然,这多少有点极端了),我要说的是,不要自我感动,不要被身边的友好氛围搞晕,更不要“胎死腹中”。

没那么大的野心:忘记是在聊什么,我们谈到了竞争,尤其是所谓“向下兼容”的情况,尤其是如果这个市场、这个需求被验证了后,做了很多场景的讨论。此处就不具体展开,只是最后发现,简单总结概括,最大的立足点似乎就是一句话,“没那么大的野心”hh,还挺有意思的。

其他Postmark 团队非常认真负责专业,响应也很及时。我们觉得他们可能有一支能够24小时支持的全球分布的客服团队;ChatGPT 写/改邮件真是一把好手,尤其是各种客服支持往来邮件,简单明了、得体优雅,非常舒适;正如之前周报里谈到了,我们正在通过一些方式来降低流程性系统性风险,并不意外的,我们发现出现了。这本身不是什么大问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再来一次正式复盘。一切为了更好的 Wan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 阅读需 11 分钟
周洲

Hi,这里是 Wan

紧张开发中,顺利的话 1 月较晚的时候就可以和大家见面了~!

在这期间,我们完成了如下事宜:

长内容的思考和推进:长期来看,长内容的价值无需多言。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与用户对话,聊聊我们的思考,分享对方的感悟。但除了基础的 101 用户手册性质的内容外,还需要介绍、关于、分享等类型的内容,写文章还是比较头秃的hh埋头中👨🏻‍💻

集中开发:讨论并确定路由规则、接口规范等事项,并且讨论了部分交互的逻辑,补充UI缺失的细节,画UI的时候比较偷懒hh克制、尊重,自然而然,尽可能地追求极致的体验与细节。

社区的思考和讨论:社区的重要性很高,优点很多,难度很大。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这一块,我们也在持续地探讨如何去做。有一个进展是,原计划是稍后面再启动,现在可能会希望尽可能早地进行一些非正式的探索,比如 Pros、大使或者说是同行者、同路人、拥护者。也有在做一些具体的讨论和落地。

weekly_003_2.png

GitHub 回复了:终于可以正式启用 GitHub 进行协作了。复杂系统经常会出现被忽视的流程性风险,所以即使是小小团队也有必要使用一些工具,但要注意避免消解或者说是内耗。很多时候往往变成了少数人的偷懒,多数人的内耗

分众的创始人江南春分享说相较于一般的公司只有 7 个人向大老板汇报,他们有 70 个人直接向他汇报。有几个原因,决策链条短,足够的快;更能够了解前线在发生什么;容纳更多优秀人才;更强的饥饿感。分众一年卖 180 亿广告,人效 1800 万。哪有什么好方法,不过是勤奋罢了。

weekly_003_3.jpeg

目的地杭州:简单讨论了一下杭州的计划,顺利的话年前我就会搬往杭州,同时计划年后小团建一波。选定杭州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是能够感受到活力与创新,同时有不少前辈、同辈在杭州耕耘、生活。努力工作,用心生活

其他:一直在思考需求、价值、人群等问题,有新的讨论和判断,主要是进一步找到了还算不错的参考标的和调研样本,从侧面论证了一些答案。另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下少数派、Notion等产品,依旧欣赏,更加钦佩

以下是我们接下来的计划:

🏷️ 社交媒体亮相:按照预期规划,1月16日左右将会正式在各社交媒体发布内容,之后就会进入部分不可控的状态。希望能够顺利发布,只是不知道前方有没有不确定性的风险在等着我们。

🏷️ 官方文档上线:计划1月下旬弄好相关的主要内容,并且上线到官网中。届时官网第一个版本便全部完成了。只是目前还没想好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去承载。市面上有不少好的实践,但最近觉得用飞书的知识库来实现似乎也还不错。

🏷️ 配置第三方服务:为了省钱,我们也是尽可能把时间卡的死死的hh没有什么提前量的说法,真正要用才接,毕竟是要花钱的。不过一月初的这段时间也得陆续都配置好了。

weekly_003_4.png

🏷️ 商业化的构思、筹备:开始内测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进行商业化的推进和尝试啦。一方面是要打造用户愿意为之付费的产品,验证产品需求并计划下一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我们希望尽可能早地启动主要因为这是最好的NPS,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产品有没有创造真正的价值以及创造了多大的价值;当然,也很关键的是,活着,提供长久、持续、稳定、优质的服务

最后,这篇发布的时间刚好是年终,

勿失勿忘,

Life goes on.

*封面来自 Notion 官网,其背后的先锋们

分享概念:自动化信息流

另外,有一个概念,叫做自动化工作流,就是使一系列动作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以最少的人工干预即可完成任务的过程。

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自动化信息流,通过自动化信息流实现个人数字生活的信息聚合

聚合什么信息?

不是所有在赛博空间产生的信息都需要被聚合。一些被动产生的如搜索记录、地理位置记录、个人健康信息等,他们可以用作 quantified self(这是另一个话题),但并不在我的考虑范畴内。

我要聚合的主要有两类信息,一类是是由我主动创造的,比如Twitter 上发表的看法、GitHub 上为开源项目提交的问题;一类是我主动收藏或标记的,Pinboard 上收藏的书签、YouTube 上点赞过的视频均属此列。它们有的直接流入我的知识库,有的保存在线上服务中,作为知识的原材料储备,留待日后进行消化吸收。

考虑到分享的目的,这些信息中还要去掉功能性的部分,只保留我确认有价值的那些。比如 Twitter Like 有时会用于社交目的,作为一种赞赏的回应;YouTube, Spotify 中各种 playlist 很多只是为了满足收集癖,不一定具有普适性;豆瓣的想看、想读只是待确认的 enqueue,只有看过、读过才是值得推荐的。

内容来源

基于以上考虑,我将自己主要摄入和产生信息的来源进行了整理,得到如下列表:

  • Telegram

    我在 Telegram 中分享一些一闪而过的想法、菜谱,转发浏览其他频道时看到特别有意思的内容。

    • Fleeting thoughts 💭
    • Recipe 🍳
    • Forward 🔄
  • Twitter 🐦

    我的所有 Tweet 和 Retweet 都经过认真思考,是希望被阅读的内容创作。

    • Tweet
    • Retweet
  • Instapaper 📖

    我这样管理我的待看列表:对于没确认是否有价值的那些,我会加入 TODO 或 Telegram Saved Messages。只有当我认真阅读过并认为值得再次阅读,我才会将其加入 Instapaper 中。

  • Blog 📝

    我的个人博客,通过 RSS 发布更新。

  • Music 🎵

    我主要使用 Spotify 听歌,类似 Instapaper,只有我愿意反复听的歌曲才会加入 Liked Songs,可以看做是我基于个人音乐品味的推荐。

    • Spotify
  • YouTube ▶️

    YouTube 是我探索世界无限可能性的地方,it’s about everything and nothing。每个 Like 过的视频都有着让我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的亮点。

  • Bookmark 🔖

    我从 2013 年开始使用 Pinboard,虽然 Pinboard 的社交属性很弱,但我一直坚持用 private/public 属性来区分我的收藏,所有 public 的书签都具备一定的分享价值。

    • Pinboard
  • GitHub

    由于对 Pinboard 的重度使用,大部分 GitHub 项目都收藏在 Pinboard 中,Star 的是我觉得值得鼓励的项目。每个 Issue 和 Pull-request 我都有认真撰写,他们是我参与开源活动的记录。

    • Star 🌟
    • Issue ⚡️
    • Pull-request ⤴️
  • Douban

    我主要用 Douban 记录看过的电影和书。如上文所说,这里只分享在看、看过的电影和在读、读过的书籍。后续考虑对评分进行过滤。

    • Movie 📺
    • Book 📖

以上内容摘自 Reorx's Blog 下附原文链接及具体工程实现教程:

  1. 使用自动化工作流聚合信息摄入和输出
  2. 使用 Railway 和 Supabase 零成本搭建 n8n 自动化平台

你也可以了解像Readwise等产品的服务。

· 阅读需 5 分钟
周洲

Hi,这里是 Wan,

这一周也是默默研发的一周~

✅ 数据挖掘的讨论:主要讨论了一下其中 tag mapping 的逻辑和呈现方式,我们力求产品的每一个点都有其道理和价值,而不是无用的堆砌或者盲目的炫技。经过讨论变得比较清晰和明确了,希望是一个还不错的探索。

✅ 内测邮件的撰写:基本上是做好了1月中旬展开内测的相关准备,生产更多的长内容还是让我们比较有压力,期待能够早日和大家见面的同时,也非常忐忑hh

✅ 第三方服务的敲定:我们初步确定了主要用到的第三方服务,Vercel、Railway、Supabase、Cloudflare、Postmark、Google Analytics、June、YApi,我们发现国外的一些产品、生态还是比较友好的,能够在早期比较方便地解决不少问题。

✅ 前后端接口的讨论:明确了前后端接口及规范,并使用 YApi 进行管理。YApi 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团队在线协作,并且可以生成 mock 数据,便于前端先行开发,提高开发效率。同时,还可以导出多格式,便于文档引用。总之,是一个还比较好用的工具。

WechatIMG3173.jpeg

本次还想和大家聊一聊产品,尤其是数字痕迹, 下面的这段文字来自 reorx 的 blog 中的一段描述,很好地描述了一个场景,也算是我们的一个基点——

“ 赛博空间构成了我的精神世界。

我的大脑从苏醒的那一刻开始渴求信息,大量新鲜的信息,它们比饮用水更早地进入我的身体。每天睁开眼睛,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拿起手机,逐个查看昨夜的消息提醒。起床之后,我会在马桶上浏览 RSS 阅读器和 Telegram 频道中的新闻,让思维复苏的过程伴随新知识的冲击。我已经习惯了如此,一边加载昨日的进展并思考今日的安排,一边点开链接,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阅读、收藏和记录。

一天之中的碎片时间,我也会不断地在 Twitter、RSS、Telegram 之间切换,这对我来说并不是信息焦虑,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在工作上,我也完全依赖于网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搜索阅读大量的网站,将之转化为代码和学习笔记。

我就像一台不停运行的收集器和过滤器,持续地消费、生产信息。但大脑被设计用于分析和联想,却不擅长高效精确的索引,这些信息散落在各个服务中,我可以想起一些关键词或模糊的上下文,但总是很难快速获取到。我需要一个能将它们聚合在一起的工具,或者工作流,这样既可以方便自己的回溯,也可以将这些经过提纯的信息分享出来,为和我兴趣接近的人提供另一个输入管道。 “

赛博空间(cyberspace):https://en.wikipedia.org/wiki/Cyberspace,As a social experience, individuals can interact, exchange ideas, share information, provide social support, conduct business, direct actions, create artistic media, play games, engage in political discussion, and so on, using this global network.

封面是《硅谷》彼得·格里高利(Peter Gregory)

· 阅读需 7 分钟
周洲

pexels-cottonbro-studio-8721342.jpg

Hi,这里是 Wan

这是我们的第一篇公开内容,也是正式地问好:Hello, World,一方面和股东们(也就是大家hh)对话,同步进展,一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复盘总结形式。

为什么称大家为股东呢?

“大家、同学、朋友”很普通,“家人、亲人、老铁”还有点俗气,便决定还是叫股东吧。核心是因为一句话,“用户即股东”。我们希望打造的是用户即股东的产品,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和细节,产品驱动而非依靠运营、资源或是资本。我们相信用户体验和需求价值是第一要义。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kele-value

转眼间,从12月1日正式启动研发已经有两周的时间,不禁感叹“时间紧任务重”啊~!好在我们都是乐于工作,喜欢工作的人,更别提正在做的还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及认为有价值的产品。

在这期间,我们完成了如下事宜:

新工程师的招募与确认:短短的时间收到的简历数量和质量远超预期,其中有资深大佬、技术专家,也有正在毕业关口艰难面对最难毕业季的同学,我们倍感荣幸,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市场行情的寒冬。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份简历,并均进行了正式的回复。再次感谢关注和认可

官网的研发与部署:可以通过点击“阅读原文”、www.thewan.cc、在公众号菜单栏访问 Wan 的官网了,在官网上了解更多公开内容。同时,如果你想参与 Wan 的内测,也进行申请。

移动端的适配:虽然目前仅支持 web 端,但我们也尽可能地优化了不同尺寸下的适配情况,尤其是移动端的体验。通过一些简便的方式也能够实现便捷的访问。同时支持多端的原生客户端有在规划中,请耐心等待。

WechatIMG3336

前后端技术选型:我们尽可能地选择了比较新的技术栈,比如React、Next.js、Node.js、Tailwind CSS、TypeScript、Scss、Redux、Go、Docker、PostgreSQL,一方面是自身对于新技术的追求和兴趣,另外一方面是我们始终认可新技术的价值

运营计划、策略和推进:完整地进行了思考,并开始逐渐落地。更重要的是执行,想的再好也可能黑天鹅,就像今年的世界杯一样hh不过,我们已经有了1年乃至更久潜伏期的预期。

社交媒体账号的注册:等正式上线的时候,就可以与我们在你常用的社交媒体上互动啦,也非常欢迎提出任何问题和反馈给我们。也可以主动去发现,早期关注者可能会有惊喜哦

GitHub Projects的设置与连通:通过GitHub进行协作还是挺方便的,但是好巧不巧的是在我们刚刚完全设置好后,不知什么原因触发了GitHub的封号,提交了工单但还没有处理好,苦苦等待hh。

WechatIMG3337

第三方服务的选择:为了安全性和不可预知的风险,我们没有在这方面考虑省钱。同时,与技术选型一样,我们在保证可靠的情况下,选用了一些比较新的 3rd party services,待GitHub那边弄好后,会最终确定并使用起来。有关这方面的具体信息会实时在之后的周报及官网中介绍

域名、商标、备案:由于一些考量,我们是在阿里云中国大陆站上进行的相关操作,没想到ICP备案两天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还挺效率的。合法合规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导致直接挂掉。

还有大大小小的讨论和连麦工作,比如工程规范、安全性的重要性,生命线;比如对于低谷期、潜伏期的预期、准备与应对;比如下一位成员希望是妹子hh

WechatIMG3338

我们几乎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经常上演极限操作,很少睡,无娱乐,无社交,每天都是连麦工作,交流、讨论、研究、当然还有闲聊。常常自嘲“好久没有玩游戏了”,落满了灰尘。

某人超过20天没有出门,
某人偶然出门阳了个阳,
某人每天下厨遛狗早睡,
我们都很珍惜痛并快乐。

最后,
希望你也每天充实、快乐!